病例快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3|回复: 0

心理咨询是什么?让你学会避坑

[复制链接]

1

主题

4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1-25 15: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篇文章,尽量站在零心理基础的当事人角度,简单通俗地传播心理文化。
一、心理咨询是什么?
To 中老年人:找一个人谈话交流,打开内心的心结,让自己或者你的孩子精神上不再那么痛苦。
To 青少年:当事人与心理师一起努力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心理困惑的答案,身心症状自然改善。
To 儿童:跟老师或者医生说说心里话,讲讲不开心的事。然后一起想办法解决它。
心理学晦涩难懂,面对不同当事人,转换说辞,言简意赅。
在临床上,如果统一用青少年说辞,中老年人、儿童普遍表现出越解释越迷糊的状态。
再具体生动一点:
心理疾病:睡眠障碍、抑郁、强迫、妄想、自卑胆小、躯体疼痛···
都只是表象,核心:与真实自我失去联系。
心理咨询是心理师为当事人搭建一座心灵桥梁,这座桥梁促使当事人的外在自我与内在自我进行沟通联系,化解自我冲突,重新整合自己,自然消除身心症状。


二、心理咨询其实不是咨询
咨询含义:我咨询你,你回答我的问题,给我答案。
结果,心理咨询偏偏不能直接给你建议和答案,而是让你自己找到内心的答案。
“咨询”二字,把心理师坑了,也把当事人坑了。
很多当事人:我付费了,你居然不直接告诉我,说得晦涩难懂,问题怎么又回到我身上了,不是你帮我解决问题吗?
很多心理师,费尽心思一遍又一遍地解释,此咨询非彼咨询。每个人心理都是千变万化,需要时间和耐心慢慢探索···
我一直很纳闷,既然误会连连,干脆直接改成心灵探索。
心灵探索:每个人都有丰富奇妙的精神世界,心理师带你一起去探索自己内心的奥秘,让你更了解自己,突破自我局限,遇见更好的自己。
所谓心理咨询,其实本质就是心灵探索。
所以,亲爱的当事人,莫急,莫误会。
三、心理咨询的虚无感
心理咨询呈现的不是商品货物,你给我钱,我给你实体东西,买完回家,东西是属于我的,看得见的东西。
心理咨询也不同常规的看病治疗,你不舒服,我给你开药或手术,缓解消除症状。至少你花了钱,拿到药,手术耗费了人力和材料成本。
而心理咨询,你花了钱,陪你交流,最多共享了空气,你回家后,隐约地记得几句话,然后啥也没得到。
心理咨询交换不是实物,让当事人没有像物品一样的获得感。
实物至少看得见,摸得着。而咨询除了虚无感,还挺费钱!
尤其大孩子的家长,孩子有心理症状,带着孩子尝试心理咨询,不知道心理师跟孩子交流了什么,问了心理师,没明白。问孩子,孩子也没说明白。
终究,出钱人不是体验者,这钱花得真煎熬,真冤枉。
所以,中国式家长一致地不愿意出咨询费,教训孩子“别闹!你有什么烦恼跟我说不行啊,花这冤枉钱”。


心理咨询是一种交流艺术,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花费较多,属于享受型的高级服务。
当你委屈至极,心理师说,我理解你,支持你。
当你哆哆嗦嗦,语无伦次,心理师说没关系,我包容你。
当你羞愧难当,心理师安慰你,每个人都会犯错,都有自己的内心需求。
心理师创造温馨安全的氛围,任你天马行空···我接纳你、相信你。
当事人收获的是一种感觉,一种舒服的体验,浸泡在可以激发内在自愈力、潜力的氛围里,增加自我觉察力,开始自我整合,自然消除身心症状。
四、如何让自己自愈,可以不靠心理咨询吗?
很多人问我,怎样做可以自愈。如果你有条件,寻找类似咨询环境的人和地方,受到长期熏陶,也是很有可能。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一类人,不懂什么心理学,也没什么文化和财富,家人其乐融融,做事不卑不亢。孩子志向不大,也能轻轻松松考点成绩出来。
我也向往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家人,这样的文化氛围。
可是,我们毕竟属于大部分人,每天清晨的睁眼,满脑子压力、挑战、生存、学习···应该怎么,必须怎样,不会怎么办,害怕···
早就陷到自我局限的思维,感受到自己被无形的力量推着走,一点点吞没自己的声音。最后,我们不知道,自己为谁而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靠自己,很难客观地看待和调整自己。想自愈的人,其实并不想救自己。你不是在自救,你是在继续为难自己。
即使心理师,也不可避免地借助外力,比如,督导师。让他人找出自己矛盾点,这些点自己不可能觉察,也从未真正慎思过。
所以,每个心理师上岗前,必须有咨询经验、督导经验。简单来说,就算心理师也要掏钱去咨询,才会有心理成长。
那些还想“自救”“自愈”的人儿,摸着自己的小心心,你是发自内心的想救自己吗?你是否真的愿意改变自己吗?
如果是真心,万难万苦都阻拦不了你继续咨询和求医的步伐。
而找各种理由,推脱咨询和求医的动因如下:
其实,人普遍有一种自毁能力,“我不好”“我不配”的核心信念,那就让失败的自己消失吧,自己这么糟糕,有什么资格去拥有,去享受美好的事物呢?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咨询中,几乎每一个人,非常擅长怎么毁掉自己,怎么折磨自己。
当,时不时虐虐自己,变成一种习以为常,变成代代相传···
就会产生一种错觉,生活本苦,命中注定。
身为心理师的我,也习惯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面对当事人各种推脱、怀疑,往往三缄其口,不会挽留,更不会营销。
表面是在挑剔、不信任心理师,本质是从不相信自己,也不愿自己真正的好起来,开始心理成长然后独立承担。


五、咨询是怎么起效的?真能改变自己吗?
咨询最高功底,不是高深宏伟的建议,而是给当事人创造自愈的条件,浸泡在温馨亲切舒适氛围里,开始内心隐秘探索。
那些害怕、执着,吧啦吧啦··· 勇气、力量就会自然一点点涌现出来,调取当事人本来的生命力。
咨询真正效果,大部分归于当事人。花钱的是当事人,努力探索的也是当事人,坚持不懈的还是当事人。
好吧,我坦诚,心理师其实最“懒”的,除了相信当事人的自愈能力和潜能,创造合适的氛围,其余什么都“没干”。
我们的职业要求,就是什么也“不干”。“弱化”我们,才能让当事人“抬高”自己。类似一种高级教育,即启发教育。
咨询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奇迹:
老师,我不明白···
噢? 我也很奇怪···
老师,其实,是这样的···
噢~ 原来你心里很明白怎么回事。
然后,彼此相视一笑。
最后,当事人会发现,心理师其实很懂,却故意“不懂”,促进当事人不断地确定自己,激发内在的觉知和智慧。
如何改变自己,首先让当事人看到“球心体”的自己,让她自愿地放下曾经的自我负面评价。“球心体”解释留在其他文章。
@自信力成长师
其次,咨询过程中,心理师敢于透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甚至坦诚告之自己的窘迫和无知,“看到你这么痛苦,我也很着急,很想帮到你,你不说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帮到你,其实我也需要你的帮助,想多了解你一点”。
给当事人做好一个榜样,展现出自己无知和窘迫,让当事人感觉,做真实的自己是很安全的,更容易被接纳的。“你看,连心理师也有窘迫的时候,我的窘迫也是情有可原”。
随着咨询进程,当事人会把平时生活中人际互动模式,转移到心理师身上,心理师敏锐地把互动模式中隐秘的点,即平常人际关系不敢说的点,统统具体化、清晰化、透明化。
目的是让当事人在咨询中敢说敢做,才能让他在生活中敢说敢做。
最后,通过心理咨询达到心理成长的人,会不知不觉中忘记了过去,觉察到以前的自己好无趣。开始建立新的信念、行动模式,开始欣赏自己和享受生活。
心理师其实一直在铺台阶,一级一级地铺,铺着铺着,改变就在一瞬间,最后让当事人勇于面对和接受真实的自己。
至于改变到什么程度,完全由当事人决定。
有些,只需要可以倾诉、自我整理的空间,说说话,吐吐槽。
有些,目标明确,改善情绪问题,消除躯体症状。
有些,除了治疗抑郁之外,还想建立自信。
有些,开始灵性探索,与高我(佛性)连接。
六、哪些是伪心理咨询?
某某情感专家、情感导师、催眠大师···
电视媒体上,能言善辩、侃侃而谈、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其实都不是科班出身,根本就没有接受正规心理咨询培训。他们不属于咨询行内,但是他们是“很不错”的人生讲师。
心理师和人生讲师的最大区别:
心理师让你遵从自己的心声,让你厉害。
人生讲师让你听他的,他比你厉害。
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人生导师比心理师会赚钱。他们吧啦吧啦···
咋一听,很有道理,满载而归回家练习。但你还是不会,然后继续自我安慰,也许大师境界太高,永远也学不会。
相比之下,心理师的嘴非常笨拙,说不出高深莫测的话,只知道除了听,还是听,啊、噢、嗯···
但你会领悟出:原来是这样,我知道,其实···
很多人报了心理讲座和课程,谁谁比较有名,说得很漂亮,感觉终于找到精神导师,引领我们前行。
我们普遍习惯了大师们的指点,大师们也很愿意彰显自己的能力。
典型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而资深心理师,性格温和、说话慢悠悠、声音温柔、恬静淡然。
除了个别综合能力较强,其他的,既不会说漂亮话,也写不出优美的文章,说话气场还不够磅礴有力,只是咨询能力很强而已!
市场上,还有打着心理学招牌,到处骗人的。比如:照搬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像训练动物一样,一味地强化孩子听话。
孩子哭了,妈妈坚决不要理会,让他哭去吧,之后,孩子就可以独立成长了。
这是毁灭人性的强盗逻辑!


还有各种婚恋产品、亲子教育,奇葩的驭夫术、驭孩术。简单来说,怎么做,可以操纵第三方。
“你得告诉我,怎么做让孩子立刻听话,好好学习”
“我对他付出这么多,怎么让他不变心,牢牢拴住他”
很多人内心的期望,不是改变自己,而是希望咨询能够操控他人。
我内心真实的OS:
大哥!你都很难控制自己,你怎么操控他人呢?隔空操作他人,你以为生活是神话剧噢!
改变自己都很难,还想直接改变他人,典型的“偷懒主义”。
重申
正规心理咨询只能协助当事人改变他自己本人,当事人本人改变了,才有可能间接地积极影响他人,比如家人、孩子、恋人、朋友。
简单来说,你变了,他才有可能跟着变。
你都没变,我才不变。我偏不变!哼···
很多家庭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你想改变他,他偏不变,家庭矛盾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作为家长,别老想着改变孩子,把孩子的各种培训费收回来,用心好好培养自己。
还有一种正统心理咨询,但是被学偏了、学歪了的那一些。
比如,绝对地信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
喜欢给当事人解释心理理论,生搬硬套:
你性格属于**类型
你的病叫**症状
你的表现,典型移情···
当事人绞尽脑汁记住和分析心理师话语,阻碍他本人的自我探索。
比如:过分的同情心
心理师可怜兮兮看着当事人,“听着你的故事,我也好想哭,这对你太不公平了”
当事人抗拒别人可怜他,结果反过来安慰心理师“其实我还好啦”。
有些心理师惹上官司,卖弄了学问,却也助长了当事人的依赖性,最后,当事人会反噬一口。
我的咨询能力能够日益精进,也是很多当事人磨练出来的。悄然成为“不会过分热情,也不冷漠”,“压根不会劝你咨询”的心理师。
<hr/>说好的简单明了,叨叨叨,不自觉地写了很多字,下次再叨吧。
原创不易,请勿商用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病例快查网

GMT+8, 2025-1-4 12:10 , Processed in 0.09155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