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快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5|回复: 0

依恋类型,对心理咨询匹配度的影响

[复制链接]

3

主题

6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3-1-8 13: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理咨询有匹配度的说法,即从业者的咨询风格、擅长类型等,与来访者是否匹配。
有的从业者认为匹配度是个伪命题,是从业者胜任力不足的借口,我不赞成这种看法。
我觉得心理咨询的匹配度确实存在,但不是匹配或不匹配的二选一,而是多数情况可以调整的相对匹配,少数情况受限于咨访(从业者-来访者)双方的人格特点等原因,从业者难以短时间快速调整,而来访者不再继续咨询,失去了调整机会。
德国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注一),高温暖、高能力的从业者,能够激发来访者积极的期望,继续咨询的动机,以及舒适的工作联盟(咨询关系)。
又有临床研究表明(注二),约1/3的来访者,做过1次咨询后即不再咨询。
这提示来访者可能只给予从业者1次咨询机会,判断是否匹配。结合前一份研究看,提示需要从业者在第1次咨询中,让来访者感受到温暖、有能力。
1次咨询通常难以判断从业者能力,更多来自来访者主观判断;温暖,来访者可以在1次咨询中直接感受,这种感受很可能影响来访者对从业者能力的主观判断(心理学称为“光环效应”)。
这似乎提示从业者在第1次咨询中,表现出热情、温暖更有助于来访者感到匹配,愿意继续咨询。
以我自己的咨询经验,不全是这样,我觉得还受依恋类型的影响。
依恋类型大致分为:安全型,焦虑型(迷恋型),回避型(疏离型)和恐惧型(矛盾型/混乱型)。考虑篇幅,我不展开介绍依恋类型,稍微提一下。
依恋可以理解为我们与人的习惯距离,主要体现在亲密关系中,包括亲情、爱情、友情。因为我们发展出社会适应,一般的社交关系中,依恋类型表现不明显。
安全型依恋习惯适度的距离,有时远些或近些都能接受;
焦虑型依恋喜欢一直亲近的距离,偶尔感到不亲近,就像感到要被抛弃而受不了;
回避型依恋习惯保有距离,不喜欢太亲近;
恐惧型依恋比较摇摆,有时偏向焦虑型,喜欢亲近;亲近后又恐惧被伤害而远离,偏向回避型;距离远了又恐惧被抛弃而转向亲近,如此摇摆。
心理学研究中,依恋类型是几乎所有心理因素中,唯一非常稳定的因素:一个人童年和成年的依恋类型,具有高一致性。
以我自己来说,我知道第1次咨询表现得主动、热情些,多侧重共情、倾听等,是更有助建立咨询关系的方式。按前面提到的研究,也是更能让来访者感到温暖,觉得我有能力,愿意继续咨询的方式。
但我是回避型依恋,用通俗的社交类型类比,属于“慢热型”,而不是“自来熟”。所以,即使我知道第1次咨询主动、热情些有帮助,也难以做到。
对于找我做了1次咨询,确定不是因为改善(尽管也有),而是不愿再继续咨询的来访者,写咨询记录的回顾反思时,我都会发现存在共情不足的原因。
我的回避型依恋,或者说“慢热型”风格,第1次咨询侧重收集信息、评估,如果遇到偏焦虑型依恋的来访者,可能感觉我比较冷漠,不够温暖,有距离,咨询体验不愉悦而不愿再咨询。
如果是回避型依恋的来访者,可能比较适应这种方式,不会感觉冷漠,愿意继续尝试。回避型依恋的来访者,反而可能对焦虑型依恋的从业者第1次咨询的热情,感到太亲近而退却,不再继续咨询,比如担心对方是不是就想骗我多花咨询费才这么好。
恐惧型依恋的来访者,如果第1次咨询处于偏焦虑型依恋,同样可能感觉我疏离、冷漠,不适合,不愿继续咨询;如果第1次咨询处于偏回避型依恋,可能愿意继续尝试咨询。
焦虑型依恋的从业者,情况正好相反。
但恐惧型依恋的来访者,困难之处,即使继续咨询,必然会出现与从业者依恋类型不匹配的情况,需要从业者能够及时调整。
我有个思考:专家级咨询师,在第1次咨询中,经验造就的直觉,能够快速分辨出来访者的依恋类型,从而调整自己的咨询方式,匹配来访者的依恋类型。
对于依恋类型对自己咨询方式的限定,我目前在调整的灵活上还有欠缺,需要结束咨询后的回顾,才能发现症结所在,尚未形成经验性直觉自动调整。
就像学开车,初学者即使知道怎么手脚操作,距离灵活做到还需经验累积。
前面说过,依恋类型很稳定,可以理解为性格一部分。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不像咨询方向、技术的调整——这方面我现在多数时候能做到咨询中意识到问题,灵活调整促进咨询效果。
依恋类型对咨询效果的限定,是自己需要继续磨练的方面。
本文仅考虑依恋类型对咨询匹配度的思考,未考虑从业者胜任力、擅长类型等影响。从业者依恋类型的实际样本只有我自己,难免有局限,欢迎同行提供观点交流。
如果来访者借鉴本文观点寻找匹配咨询师,信任自己的咨询感受是否愿意咨询就好,无须深究如何判断自己和咨询师依恋类型。
人际关系中,依恋类型的互动是无意识互动,或者说是直觉反应。
所以,相信你的感觉就好​。
注一:How to change the negative outcome expectations in psychotherapy? The role of the therapist’s warmth and competence
注二:Exploration of the reasons for dropping out of psychotherapy
作者:许标,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学硕士,全职心理咨询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病例快查网

GMT+8, 2025-4-5 18:33 , Processed in 0.0693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