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快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9|回复: 0

刷到就是幸运,12条心理学真相:人们是如何阻碍自己获得 ...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1-7 20: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多数人都不想得到幸福,这就是他们不幸福的原因。他们只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人们天生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追逐自己最重要的欲望。(想象一下人们在生死攸关的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激发出的超能力。)问题是,最重要的欲望是什么。通常是舒适感,或者是熟悉感。
人们阻碍自己获得幸福的原因有很多,大都是人们认为幸福就意味着他们要放弃更多的东西。没有人愿意相信幸福是一种选择,因为那意味着选择幸福的责任就在他们自己身上。这和人们自怨自艾的原因是一样的:拖延行动,向外界抱怨,仿佛只要越努力哭诉事情有多糟糕,别人就越有可能来改变这些糟糕的事情。
如果某个随机事件正好符合你的设想,因此让你感到开心,这并不是幸福,至少不是可持续的幸福。真正能带来幸福的东西都是有意争取来的,需要你付出心力,日复一日地坚持,获得幸福的起点是你主动选择要为之而努力。
根据盖伊·汉德瑞克的说法,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承受度——幸福上限。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部恒温仪,它决定了我们可以享受多少爱、成功和幸福。当我们超出内部恒温仪的设定时,我们就会做一些事情来进行自我破坏,导致我们退回到我们感到安全的、熟悉的旧有区域。这个“内部恒温仪”,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基线”,它能维持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让我们能在大喜过后慢慢恢复平静,也能在经历不幸后,逐渐走出低谷,回到原来的情绪状态。
但这个“基线”也限定了我们对幸福的承受度。当幸福感开始升高,超过我们的上限时,就会触发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让我们突然莫名感到恐慌。一旦我们在新环境中找不到曾经习惯和熟悉的感觉,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始自我破坏。
我们天生就会不断寻求自己熟悉的东西。所以,即使我们自以为在追求幸福,实际上我们是在努力寻找我们最习惯的东西,比如我们已经习惯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幸福,我们会因为这个信念不断地刻意毁掉自己的幸福。这种心理障碍让我们无法追求自己想要的情感。而有着同样作用的其他心理障碍还有很多,以下就是其中一些例子。
01 | 每个人对良好感觉的承受度都是有限的。
当情况超出这个限度的时候,我们就会进行自我破坏,以便回到自己的舒适区。我们都听过许多关于“走出舒适区”的论调,这种劝诫的确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人们开始适应那些不适,这是拓展他们幸福上限的途径。
02 | 人们喜欢保持在“好感度的上限”:每个人都希望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既能被人钦佩,同时又不会对他人构成威胁。
人们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为了“赢得”爱。许多欲望、梦想和野心都是在极度渴望的心灵中建立起来的。正因为如此,一些情感最丰富的人也是最成功的:他们渴望被接受、被爱,渴望完美,并将这种渴望作为动力。
但重点在于:人们又相信,一旦自己的成功超过了某个点,其他人就会批判和嫉妒他们(而不是赞美他们),于是他们会有意中断自己的发展,或者至少尽力淡化/削弱这份成功,以换来其他人的好感与认可。
03 | 大多数人更喜欢已知的舒适,而不是未知的脆弱。
但从客观上说,“没有做过的事”会更好。如果我们用人类天生渴望的东西(舒适、包容、使命感等)重新定义“幸福”,我们就可以从那些最终与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相一致的事物中寻求舒适——而且这是我们的主动选择。
04 | 许多人害怕“幸福”=放弃追求更多。
从本质上讲,幸福就是接受,是实现最终目标,通过终点线,获得成就感。如果比赛结束,幸福也就随之消失,所以我们潜意识里就会把“幸福”、“接受”与“放弃”联系在一起。但事实恰恰相反:通往更美好的生活的道路不是“为了取得成就而一直承受苦难”,而是由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快乐、感激、意义和目标感持续不断积累起来的。
05 | 人们一旦了解了事实,就会拖延行动,而在从知道到行动的这段时间里,痛苦就会滋生。
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要做什么(或者不知道自己是谁)。这是正确和容易之间的对抗,是长期收获和短期快感之间的对抗。我们听到了本能的呼唤,但我们捂住了耳朵。这是最常见的不适根源:知与行之间的距离。我们沉迷于拖延,同时我们还会期待着转机。如果我们没有立刻采取行动,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在等待转机。而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加剧不适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确遭受了不必要的痛苦)。
06 | 人们相信冷漠能带来安全感。
我们都害怕失去组成我们生活的各种细节和人。有些人试图走在痛苦波浪的前面,一开始就不让自己想要或喜欢那些东西。其中的潜台词就是:一切都会终结,一切都是无常,虽然这种说法或多或少可以算是正确的,但还有一种更正确的说法,那就是死亡赋予了生命意义。正因为我们会失去我们所拥有的,它们才变得神圣、珍贵和美妙。重要的不是你遭受了什么痛苦,而是你受苦是为了什么。你可以选择不让自己感觉良好,以此来缓冲失去的痛苦,你也可以选择拥有恣意的生活,在它结束时深深怀念——至少觉得这个终结是有意义的。
07 | 很少有人知道如何练习感觉良好(也不知道这样做是有必要的)。
提高你的上限,提升你的基线,最终适应你生活的新篇章,而不是仅仅因为不熟悉就破坏它们,这几乎是人生所必需的。练习感觉良好,就是花一点时间让自己真正去感受。把这种感觉再延长几秒钟,思考一下你感激的事情,在心中反复回味。寻找积极的事物,你会发现,只要你相信你可以,你感受的阈值就会提升。
08 | 人们认为幸福是由所处环境决定的,而不是一种感知/意识的选择和转变。
那些坚信环境创造幸福的人似乎是不会动摇的——他们的固执是有道理的,我们都很喜欢这样想,因为这更容易实现。那么为什么不能坚定地支持它呢?因为它终究还是错误的。它意味着你必须等待幸福的到来,但正如我们所知,除非你的幸福基线整体提高,否则你的幸福就只是一个个高低起伏的点,你余生所追求的,也只能是从一个高点到另一个高点。从统计数据上看,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并不富有。有一些人非常有名,心态又很平和,世界也因为拥有了他们而变得美丽,但他们去世时名下财产寥寥无几。这些人的共性就是使命感、归属感和爱:无论物质环境如何,你都可以选择去培养这样的品格。
09 | 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的基线是可以改变的,因为这种基线总是根据“一个人的自然状态”来设定的。
有些话我都听过一千次了。那个焦虑的女人说:“我就是这样的人。”那个男人对许多事有非理性的恐惧,他觉得这都怪“他的性格”。事实上,没有什么东西肯定是你本质的一部分,除非那是你自己的决定——尤其是焦虑和恐惧。实际上,这些东西从来都不是任何一个人的一部分,它们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是不受控制的自我反应,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映射。心底的声音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不对的,但我们又在极力避免做出改变(如果情况无法控制,我们往往就会转移注意力,而不是做出改变)。
10 | 人们相信苦难使他们有价值。
在生活中,我们能拥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并且没有怎么为之吃过苦,不知何故,这总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赢得”它们,因此它们也不完全属于我们。但另一方面,认为美好、幸福不需要有意识地去争取,去创造,就可以很轻易地属于我们——这种想法也是可怕的,因为这样很可能也会造成相反的结果。
​11 | 许多人相信他们可以战胜恐惧,到达终点。
我们总是处于焦虑状态,它让我们不必停留在两个极端。毕竟,无论是对任何事情都不着急,还是对一件事太过在意,都会将我们彻底击垮。
焦虑会让我们想到最坏的可能,于是当这样的情况真的发生时,就不会给我们造成那么大的痛苦。我们会思考每一个看似不合理的可能,这样我们就能时刻记在心里,为它做好准备,不会让它给我们来个突然袭击。我们试着去想象每一种别人可能会说的关于我们的坏话,这样当他们真的说了时,我们就不会感到惊讶。
但这什么都不会改变。仍然会有你想不到的困难发生。你也永远不知道人们真正在想什么,想得又有多么频繁。你永远无法准备好应对你的非理性恐惧,因为你不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你不可能战胜恐惧,到达终点。你不是在逃避痛苦,而是在积极地追求更多的痛苦。
12 | 幸福的人通常被认为是天真和脆弱的。
幸福的人总是被污名化,他们被认为是天真无知、盲目乐观、充满幻想、与现实脱节的——有这样看法的,往往都是那些尽其所能为自己无法控制的消极情绪辩解的人。他们没有选择更好的生活,他们才是真正天真和脆弱的人。“幸福的人”也许会失去曾经拥有的一切,但那些从来不曾投入地生活过的人,根本就什么都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病例快查网

GMT+8, 2024-12-29 21:31 , Processed in 0.0662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