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快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3|回复: 0

孩子容易患上的5种心理障碍

[复制链接]

3

主题

5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2-12-17 20: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可能正是儿童心理障碍高发的元凶
我国有大约4.2亿0-14岁的儿童,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在发达国家和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为12%-29%。
这表明中国有5000万至1.2亿儿童因罹患心理障碍而需要专业治疗。
谁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又健康,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但家长们是否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们如不注意孩子的心理问题,将会导致孩子在学龄期发生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对学校适应不良的现象,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那么怎么判断孩子心理有没有障碍呢?
很多家长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心理障碍,其实,儿童和成人一样都会换上心理障碍,而且会患上和成人一样的心理疾病,但是有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在儿童和成人身上却可能很不相同。


5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觉得孩子每天都应该很开心,不会得抑郁症。其实有些儿童期的抑郁症在孩子上幼儿园阶段就已经有所表现了。
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易暴露于抑郁障碍的一系列危险因素之下。研究发现,超过24%的儿童青少年在18岁前曾有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抑郁症状。
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集中在1.2%-3.1%左右,且抑郁障碍患儿常共病其他精神障碍。
幼儿园的孩子可能表现出对游戏不感兴趣、吃饭胃口不好、睡眠质量不佳、经常哭泣、活动比较少等。
学龄儿童常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自我评价低、记忆力下降、对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发脾气或者出现攻击行为、破坏行为等。



二.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也是儿童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以过分焦虑、担心、害怕为主要体验,伴有相应的认知行为改变和躯体症状。
我国部分地区5-17岁中小学生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焦虑障碍的总时点患病率为3.63%,有24.4%-37%的儿童青少年发生过焦虑症状,且女童的发生率高于男童。
儿童焦虑症的孩子常体验到恐惧不安,总是莫名的担心。情绪不稳定或者是性格特别内向的孩子容易出现儿童焦虑症。
恐惧的经历也可能会使孩子出现焦虑症状,比如说受到惊吓,这种惊吓可能是突然跟父母就分开了,或者是亲人病故或者是遇到一些事故等。
如果父母当中有一方是焦虑症患者,孩子患焦虑情绪障碍的几率可能会增加。另外,患有儿童焦虑症的孩子可能还会表现出睡眠问题,尿床现象等。
学龄期的孩子表现为上课思想更加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和同伴经常发生冲突等。也有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等躯体症状。


3.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等,病因涉及出生缺陷、遗传、神经心理发育异常、家庭与环境等影响因素。
总体患病率为5.7%(95%CI 4.9%-6.6%),男童总发病率为7.5%(95%CI 6.4%-8.8%),女童总发病率为3.4%(95%CI 2.7% -4.4%); 我国近年儿童ADHD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不发达地区发病率最高,小学生大于学龄前儿童。

目前,多动症在儿童中的确诊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4.孤独症
孤独症与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组发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语言沟通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表情贫乏、兴趣范围狭窄和行为模式刻板等。
过去20年间,一些发达国家ASD患者的数量呈爆发式上涨。一项纳入30篇文献的探讨中国儿童ASD患病率的meta分析显示,中国儿童ASD患病率26.50/10000;孤独症患病率为14.00/10000。
与发达国家相比患病率明显偏低,但呈逐年升高趋势,男童患病率显著高于女童。
孤独症一般起病于孩子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这类孩子早期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安静独立的“天使宝宝”




5.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性的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如欺辱、恐吓或者威胁他人;暴力行为;械斗盗窃;虐待他人和动物;强奸;经常说谎,不履行诺言;不服从父母要求,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蓄谋纵火;蓄意侵害他人财产等。
这些异常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与正常儿童的调皮和青少年的逆反行为相比更为严重。
品行障碍是ADHD常见共患病,研究发现ADHD合并品行障碍学生总患病率为3.86%,其中男性总患病率为5.63%,明显高于女性的1.31%,且注意缺陷、多动-冲动为主型的ADHD合并品行障碍的男性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女性。
ADHD合并品行障碍情况存在社会普遍性,且发病率越来越高,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引起高度重视。


家长如何干预和治疗?

一、保持冷静
孩子的情绪开始激动的时候,家长不要去跟孩子硬掰道理,或者是气急败坏的训斥孩子。
这个时候你要做的是耐心地等待,跟孩子争辩争吵反而易使孩子情绪更加激动,不利于孩子心情的平复。
这就要求家长懂得运用情绪管理的方法,学会自我情绪管理。


二、保持家庭和谐
父母的夫妻关系对孩子的情绪影响意义重大。夫妻关系糟糕的家庭,孩子的脾气易越来越暴躁,可能还会有摔东西的情况发生。
父母的争吵可能从而转向对孩子的指责,尤其是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情绪及时有效的疏导。


三、寻求专业帮助
很多家长可能对专业上的帮助还不是很理解,尤其是父亲们,在我们帮助儿童解决困扰的过程当中受到阻挠最多的就是父亲。
父亲们往往觉得自己孩子的问题没有那么严重,等孩子长大就好了。其实,不管是心理疏导还是情商训练,并不是孩子达到非常严重的时候才进行治疗或干预,那个时候就已经是比较困难了。
尽早的做一些情绪上的准备,帮助孩子做一些心理上的建设,能够让孩子尽量避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孩子一旦患上心理障碍,他自己本身也是非常痛苦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病例快查网

GMT+8, 2025-4-6 05:17 , Processed in 0.0746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