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快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0|回复: 0

用心理学知识解读春节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2-2 08: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牛轧糖心理考研

牛即吾愿,糖本初心。真正淋过雨的人,总愿意为ta人撑起伞。
春节,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承载着国人对家、对亲人的深厚情感。每一年春节,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在外游子不畏严寒和遥远路途,搭乘上归家的列车,只为在除夕夜与家人团聚。
为什么一个节日可以传承几千年来从未断绝?
为什么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回家过年”是刻在心里的信念?结合社会学结合心理学视角,一起康康
1. 仪式感

1909年,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首先提出了“仪式”的概念。他在《过渡礼仪》一书中,指出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是现实存在的必然内涵,这个转化的过程需要一个仪式:
“每一个体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开头与结尾的一系列阶段所组成:诞生、社会成熟期、结婚、为人之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职业专业化,以及死亡。
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仪式,其根本目标相同:使个体能够从一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
他把新年、元旦、春节等归类于年令过渡礼仪。
仪式感最早源于巫术活动。原始时代的人们由于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面对自然灾害等现象只能寄托于神话传说,借助某种物品参拜,从而形成“图腾崇拜”
在这个过程中,巫师就是人和神灵交流沟通的媒介。巫术活动通常采用一定形式的仪式表演,利用操纵某种神秘力量,从而使人们相信这种仪式活动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火表演)

认知的角度看,进行仪式的过程实际上是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的过程。心理暗示是指通过言语、非言语、文字等方式,使人主观上接受某种观点、态度、行为模式的心理特点
巴甫洛夫认为,暗示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人们将无法控制的自然界现象,以神话的方式展现,通过放爆竹、贴春联、旺火、红色等仪式驱除年兽,达到自我控制、自我安慰的效果。人们穿新衣、发红包、吃饺子等习俗活动,“年年有鱼(余)”“岁(碎)岁平安”等吉祥话,都充满了积极的心理暗示。正是这种暗示,使人们拥有强烈的动机,为了追求幸福安康、快乐生活而做出最大的努力,从而走向愿望的实现。




生理的角度,人们平常的认知活动停留在大脑的某个部分,并没有扩散到大脑。而仪式,就是向所有的神经系统发送一个强烈的信号使它们接收信号,产生完满感和完结感。无论是买新衣服,还是打扫得窗明几净,这种仪式感都是在加强春节“除旧迎新”这个观念,从而追求一种新气象、新明天。此外,仪式也能激活大脑系统让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从而让个体产生更多幸福的感觉。


群体角度,人类学者Monica Hunter Wilson认为,仪式能够在最深层次揭示价值的所在,并且实际上揭示的是一个群体的价值
在群体仪式中,人们不再作为个体的结合体,而是作为被社群文化规范所组织起来的社会人格而聚集在一起从而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
在不断举行仪式的过程中,群体内部的团结感不断得到更新,社群内部的文化逻辑结构不断得到加固,仪式的符号意义逐渐基于社群共享的历史经验和记忆而转化为社群的集体无意识。而这种无意识也放大了暗示效应,产生了“群体性期待或积极暗示”。对春节的重视,正体现了中国人这个群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随着时代的进展,新的年俗被衍生出来,比如网络春晚、弹幕过年。但是这些年俗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构造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仪式,都会让我们因为感到成为集体的一部分而拥有安全感和幸福感,逐渐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2. 为什么要回家过年?

每年岁末,世上罕见的人口大流动现象总是在中国发生。曾有美国心理学家表示:当代中国一年一度的人口大规模迁徙,其实成了一种宗教仪式
在人类早期社会,一个群体内部越乐于将珍贵的生存资源分享给其他人,这个群体就越容易发展壮大,更利于生存繁衍。这种利他本能经过进化逐渐扎根于我们的潜意识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文化逐渐深入人心。中国人,尤其是那些常年漂泊在外的人,特别在意提供了亲情交流契机的春节。正所谓落叶归根,百川归海,借助春节的机会,他们可以回到自己的故土,归零社会角色,卸掉心灵压力。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春节回家团圆满足了中国人的情感需要满足内心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在全家共同祭祖、亲戚朋友彼此拜年的团聚祝福氛围中,加深了感情联结,拉近了亲人情谊,获得了社会支持。有研究将良好的社会支持看作是个体“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并且发现利用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保护健康、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率,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观点将春节传统文化习俗看作是集体无意识内化了的中国人的本能,促使我们“有事无事,回家过年”。跨文化心理学则认为,中国人内在的集体主义情结驱使着过年和家人团聚。对于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来说,春节等传统节日是维系自己与祖国联系的方式之一,是在异国他乡找到归属感、亲密感的积极体验。


春节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中国人内在对于传统亲情的需求和心理定式,带有 “自我疗愈”的民族信仰,但是春节期间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适应症。
3、节日心理失调症

1.节日心理失调症

节前无心工作,节后难以放松,或者节中过于放纵以至于胖三斤睡三天?这是患上“节日心理失调症”了。
心理学认为,当人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使得身体保持交感神经的兴奋状态,以至于在假期中难于放慢脚步、转换身心,从而产生失落、抑郁、焦躁不安的情绪。
所以建议小小伙伴们在假日前后适宜各留出一天,调整作息时间和生活节奏。
2.旅途精神综合征

走亲访友本是开心,晕车晕船却是难题。旅途时间长、车内人员拥挤、空气较差、难以休息……这些外部刺激使人的神经高度紧张、情绪波动、焦虑不安,在医学专业上这被称为旅途神经病,又叫旅行精神综合征,是在旅行途中(铁路、公路、水路或飞机)发生的急性、短暂的精神障碍。
建议停站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呼吸新鲜空气。勤活动多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
3.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过年期间饭局不断,推杯换盏好是愉快。然而酒精作为一种亲神经性物质,在大量饮酒期间或之后,可能会突然出现强烈的精神运动兴奋和严重的精神错乱,如果情节严重,还可能会引起依赖、戒断综合征等精神障碍。
建议酒桌上尽量做到应酬适度,在饮食中要特别注意荤素搭配。
4.焦虑、抑郁

合家欢聚多惬意,连环拷问直戳心。
不仅有七大姑八大姨的“亲切问候”,更有“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大魔王伴你左右。还有追求尽善尽美的人,希冀给这一年画上圆满的句号,却无疑平添了完美的负担。这就需要我们适当调节自身过载的情绪,注意转换、改变认知,甚至承认焦虑、悦纳自己也未尝不可。新的一年,旧问题都不是问题。
春节是难得的一段放松时光,但在春节期间,仍要努力克服放纵心理,让自己心情愉快的同时,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哦!


24心理学考研交流群,后台私信进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病例快查网

GMT+8, 2024-12-28 13:12 , Processed in 0.07318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