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快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1|回复: 0

面对丧失与哀伤:去有风的地方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1-9 15: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这个寒冷、充满不确定与悲伤的冬季,有一部正在热映的剧——《去有风的地方》。这是一部被称为温暖、治愈系的作品,不论是人物、剧情、画面都给人一种被抚慰的感觉。
故事讲述了在大城市漂泊的南星与红豆相依为命,即使半年见一次面也依旧是对方的挚爱,可是南星却突然被查出癌症去世,而红豆也再等不到两人约好的云南之旅.....


在南星弥留之际,红豆收到了她最后对自己的话:“现在,我本想看还没来得及看的世界,就只能你去替我看了;我本想吃,想喝,想玩儿的,还没来得,就只能你去替我吃,替我喝,替我玩儿了”“一定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生活,你一定要幸福,一定要多出去跟人敞开心扉,毕竟总得要有人能替补我的位置”“我走以后,别难过太久,适当地哭一下,意思一下就够了”......但红豆自己却因工作繁忙,没能及时回复,也没能见到南星的最后一面。
南星的葬礼结束后,她只能收起悲伤,继续投入到繁忙的工作当中,直到有一天,因贫血晕倒,在醒来后第一句话是跟医生确定“我是不是快死了?”这件事给了她很大的冲击,最终她下定决心辞职,一个人带着南星的祝福踏上了承诺已久的云南之旅。
人的一生是不断丧失的过程,从出生到死亡,一直在不断地经历丧失。我们的人生以丧失开始。
承受丧失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去哀悼,从痛苦中慢慢恢复,然后继续生活,是我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任务。我们渡过这个过程,然后继续后面的生活;如果没能顺利完成哀悼,那么我们经历的丧失,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对我们人生的很多方面造成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讲,丧失,需要哀伤修通。面对丧失,我们会花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程度,经历各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没有特定顺序。我们时常会反复经过这几个阶段,直到能够平静地接受死亡为止。但许多人得不到足够的时间,以达到重组的这个最后阶段。
否认与隔离
当人不愿意面对过强的哀伤时,就会启动否认的防御机制。通过否认这个事实,把这个事实带来的情感体验——巨大的丧失和无法耐受的哀伤一起否认掉,目的最终是处理这个情感。往往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否认的强度在现实的验证下,会慢慢地失去作用,个体会接受事实,然后爆发非常强烈的哀伤的情感,然后会有一种持续的幽怨、哀伤和自闭,然后再通过很长的时间慢慢走出来。这是一个正常的哀伤。
渴望和寻找丧失个体的阶段:愤怒、讨价还价
否认与隔绝的掩蔽效用开始消失的时候,现实和其苦痛会重新浮现。我们还没准备好。强烈的情绪从我们脆弱的核心往外反射,以愤怒表现出来。愤怒可能是针对无生命的物体、陌生人、朋友或者家人。愤怒也可能是针对临终或者已经逝世的亲人。我们理智上知道那个人不应该被怪罪,但是情感上却怨恨那个人使我们伤痛,或者离开我们。我们因为愤怒而感到感到惭愧,而这使我们更愤怒。
无助和脆弱情绪的正常反应,就是试图夺回控制:“要是我们早点寻求医治……”“要是我们向另一名医生寻求第二意见……”“要是我们对他们好一点……”
我们可能暗地里和神或者掌权者谈判,试图延迟必然的事物。这是一个较弱的防御,以保护我们面对痛苦的现实。


剧中,许红豆到了云南后,看到好吃、好玩的,想起南星时,会在深夜翻看两人的聊天记录,所有想说的话,最终,化为一声呢喃:“南南.....”;后来,她遇到了谢阿奶——一个不同寻常的耄耋老人,她可爱到有一些促狭,娇娇俏俏的,灵动飞扬的。她喜欢红豆,会给她橘子吃,会跟她讲自己年轻时候的趣事,红豆会带谢阿奶一起玩游戏,会带她去古城玩。在与阿奶的相处中,红豆感受到了年幼时姥姥陪伴在旁的身影,也感受到了与南星之间的同频共振。两人之间的友谊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她的哀伤。
希望破灭和绝望阶段:抑郁
和哀悼有关联的抑郁有两种。第一种,是对于痛失亲人的实际影响的反映。这种抑郁充斥的是悲伤和后悔。我们担心费用和葬礼的事。我们担心自己因为悲痛而忽略了仰赖我们的人。这个阶段,只需简单的澄清与安慰,就能缓和。我们或许需要一点有帮助的合作,以及几句善良的话语。第二种抑郁,比较微妙,在某个形式上也比较私人。这是我们默默地准备和我们的亲人分离、道别。有时候,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拥抱。
重组阶段:接受并继续前行
这个阶段,不是每个人有幸能够达到的。死亡可能很突然,而我们也有可能滞留于自己的愤怒或否认当中。这个阶段,以退缩和平静为标志。抵抗必然的事,拒绝自己恢复平静的机会,未必是勇敢的标志。未能顺利完成哀悼的人,在行为上出现回避、退缩:“当时我们认识的地方,我们常去的小店,再也不敢去了。”“我想一个人静静。”
在剧中,许红豆在云苗村过了3个月短暂的生活,在这里她认识有爱的朋友,度过了平静悠闲的生活,最终,心灵得到了治愈,哀伤得到了抚慰,带着新的力量重新面对生活。正如剧中谢之遥问:“那你心里的事应该也放下了吧?”红豆答:“之前想放下,现在不想放下,也不能放下。我们心里珍视的东西都是有重量的,要习惯带着这个重量好好生活。”
研究表明:15-50%的人的哀伤反应能在1年内自行缓解,85%的人在2年内哀伤反应能缓解,约有15%的人发展成为延长的哀伤反应(Bonanno & Kaltman, 2001)。
有研究者认为,当面对丧失,个体持续出现分离痛苦和创伤痛苦,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持续超过6个月,就需要重视,临床上可以以「延长哀伤障碍」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诊断(Prigerson, 1995)。
所以,这启示我们:一方面,我们相信每个人具有自我治愈力,分离是痛苦的,最初我们痛苦的情绪出来的时候,大可不必压抑它们,让自己充分地悲伤。相信我们自己复原的能力,因为大多数人都可以从中走出来。
另一方面,如Bonanno和Kaltman(2001)所提到的,一小部分人会持续地在哀伤中无法走出来。研究发现,如果不及时治疗,这会给个体带来持久的伤害(Prigerson et al., 2008)。


建议

  • 给自己时间,允许悲伤
    应对丧失之痛,最终是非常私人、非凡的经历。没有人能帮助我们更轻易地度过这个时期,也没有人能理解我们所经历的所有心情。但是,别人可以和我们同在,在我们经历这段过程的时候帮助安慰我们。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允许自己感受迎面而来的悲痛。抵抗悲痛,只会延长复原的正常过程。
  • 可以换个环境,接触新的关系
人都有一定的自愈能力。当在一段关系或环境中,遭遇了丧失,我们会本能地回避这个熟悉的环境。这时,如果可以的话,跳脱出这段关系、这个环境。一方面回忆、反思旧有的关系与环境;另一方面,让自己投入到新的环境,接触新的客体,也是抚慰哀伤的方式。
3、不要把罪责往自己身上揽
面对无法见到亲人的最后一面,而导致的自责与遗憾,不要过分怪罪自己。不要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才没能好好告别;可以告诉自己:看到自己能好好生活与工作,亲人也会很欣慰。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做到两全。带着最爱的人的祝福好好生活,也是爱他们的一种方式。
4、仪式化
有研究表明,幸存者(相对死去的亲人)在人死亡以后所进行的固定的悼念仪式,实际上对幸存者面对客体的丧失有着重要的心理修复功能。这些仪式的目的是方便与死者的分离,通过有形的操作程序、祈祷、祭酒、悲叹、挽歌、哀诗等,使之具体化,并且认识和接受到死者是在别处。在仪式化的哀悼过程中,人们由丧失带来的痛苦得以修通,使丧失不带来创伤。


5、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很多时候,面对亲人的离世,我们并未好好安放、处理自己的哀伤,马上投入到工作中,会发现心里好像总是萦绕着一股挥之不去的东西,让自己提不起劲,勉强行动起来后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这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提供了修复过去的丧失,一个哀伤的过程,甚至有研究者认为,精神分析本身就意味哀伤的过程。精神分析为丧失者提供一个诉说氛围,可以表达对丧失的客体的爱与恨,表达时会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甚至忧郁(Frued,1923),而这是与丧失的客体分离的过程。与旧的客体分离,与新的客体建立联系,精神分析师常成为丧失者新的连接客体。而这种连接通过稳定的治疗设置以及较长时间的陪伴而逐渐建立起来。这是哀伤后所恢复的重要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病例快查网

GMT+8, 2024-12-29 04:39 , Processed in 0.0673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