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快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5|回复: 1

心理学: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践行无我方可消除障碍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1-8 14: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经有曰: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当我们因憎恨心而心生怒火时,你看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你的障碍,你看什么都不顺眼,好像所有的事物都在和你作对,一点小小的困难都会认为是无法跨越的障碍,一个善意的提醒变成一种责怪,在情绪的加持下,大脑扭曲了事物的原本面目,夸大事物解决的难度,处在一种无意识的认知状态。
一个人的愤怒本质上是自尊被揭穿,为了掩盖维护自己自尊而产生的情绪。
处在抑郁症状态的时候,大脑处于无意识的状态,这种无意识的状态情形下,大脑会以受害者的角色参与事件的发展,总是认为老天为什么这样对待我,我曾经付出为什么得不到回报,而在所有的​提​​问中​找不到答案,得不到合理化的解释。而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一个我。甚至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后,开始攻击自己,惩罚自己,这个我构成了绝对化的我,我必须成功,不成功我就不接受不了;我的爱情是从一而终,如果不是,我接受不了;我必须顺利,有挫​折​我接受不了;我必须健康,有疾病我接受不了。



佛说:无我才是真正的我。无我不是没有真实存在的我,而是变幻无常的特性的我,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一个凳子,在没成凳子之前是树木,在没有成为树木之前是种子,在没成为种子之前是花蕊。我们的身体,它在没成为你的身体之前是物质,成为你之后会标上不同的标签和属性。在家里是儿子或者父亲,在单位是下属或者领导,而这些标签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个时机和场合会有相应的标签,而身体伴随着死亡最终会是物质的消亡和分解,而分解的物质也会成为树木的养分,被树木吸收,而这树木有可能就是我们要做成凳子的木材。
《道德经》曰:“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微小得看不见物质的组成,我们的身体只能感受其中很小一部分,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们眼前呈现的我,是经过多少你的父母的习性、经过多少你的习惯,而在此刻集合了万千刹那的因缘,而呈现在当下的你,这个“你”这状况是唯一的,过去不会有,未来也不会有,它不会永恒定格在那里,而如果一味执着于那个永恒的我,就会陷入我执的漩涡,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金刚经》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有的相,皆是内心的投影,你看此花的鲜艳,鲜艳的不是花,而是观花的心,而如果一味地在相上折腾,无异于缘木求鱼,而事物的真相在投影源,投影源一变,相就跟着变化,这就是境由心转的自在状态。
而处在心境障碍下,头脑塑造的是那个无用无助痛苦悲惨的我,这种情绪在头脑的加持下,加深躯体的症状,生命变得低能量状态,甚至生命面临枯萎。而这个时候满脑子都是关于自己受害的故事,都是关于我的故事,在心理保护机制的运转下,关闭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整个人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在重度抑郁的心中,所有的东西都成为了他的障碍,包括曾经喜欢的东西。这个时候,唯有开启与外界联系的渠道,而不是继续陷入无底的深渊。


处在心境障碍中,整个世界就只有那个痛苦的我,因为你太爱自己,所以受自己所困。这个时候,从关注自我转而关注外界,从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改变,以点带面地向良性发展,而不是什么都不做,意识行为疗法中,回归意识,在行动中找到新的体验和认知,是至关重要的。
心境障碍就相当于在你面前矗立着一座高山,这个障碍在你看来又是那么逼真,而最大的问题是你夸大跨越的难度,或者没有绕山而行的智慧,而在心里竖立不可翻越的障碍,不断地贬低自己进而攻击自己。



任何问题的解决,不一定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本身,只是很多年过去后,你重新看待这个事情的心境变了,仅此而已。当我们处在同一个层面去解决问题,那么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我们要学会站在更高的维度来解决问题,就容易得多,这叫降维打击。
《道德经》讲: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事物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而一个人保持谦逊、低调和弱势的状态,是保持长久不衰的根本。处在抑郁的状态,不只是单单抑郁的状态,而往往伴随着躁狂的影子,这通通叫做心境障碍,这个状态下的我是无限放大的我,是扭曲真相的我。从无限放大到弱化自己的过程,就是精进的过程,就是无我的过程,就是开启疗愈所有痛苦的钥匙。
而佛学认为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病统称为业障病,业障病是指由我们身口意造作的业力形成的因果受业关系。我们的贪念,憎恨和执着是抑郁症的诱因。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是本来存在的我,是与生俱来的,具有原始的欲望,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具有无序的,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特质,本我代表所有躯力力量来源。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一方面调节这本我,另一方面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关于人的道德和理想层面,是为了限制和引导本能的冲动,是人格机构的管制者,遵循道德原则。
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三者要和谐统一,是心理健康的体现,如果不统一,就造成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冲突,这往往是心理障碍的原因。


追求自我,创造无我,我不过是大脑中对自身生活过程的连续画面的记忆,没有这段记忆,心中那个我也就根本不存在。创造无我就需看空自我,就是看破自我记忆的局限性相对性吸附性,打破头脑的虚妄,就是跳出自我的躯壳从浩瀚太空中俯瞰红尘中那个吃穿住行悲欢离合的那个肉身的我,那里有无数个这样的我,渺小得可以视而不见,就像我们看蚂蚁的视角,跳出芸芸众生的蝇营狗苟就像人看蚂蚁可以为了一颗虫子而大打出手,如此看自我,方能释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1-8 14: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文章的作者,我的微信公众号:抑郁那些事,  开通了,订阅更多优质内容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病例快查网

GMT+8, 2025-4-5 18:59 , Processed in 0.0867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