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快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3|回复: 0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研究方法】20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1-7 18: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模块二:高等教育心理学与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学习心理概述

一、基本知识

1、教师威信

        教师的( 威信  )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
        教师威信的形成的作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①在性格特征上严肃认真、善良、机敏、富有同情、公正、有耐心、镇定、坚毅、果断、言行一致;
  • ②在工作作风上,保持一贯性;
  • ③能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在道德上没有被指责的缺点;
  • ④对学生循循善诱,当学生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有不合于教育目的的表现时,教导的方式是以启发诱导为主,把教育上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需要;在教育有问题的学生时能适时地抓住转机,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变;
  • ⑤处理矛盾时能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但防止激化;
  • ⑥平时工作中注意避免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和不合理的要求,不凭主观臆测办事,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冷嘲热讽。
2、关于教育与教学

【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包括认知成分、批判成分和教师的陈述成分。
      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自我经验  )、(观察分析  )、抽象的重新概括、( 积极的验证  )。教师藉此来提高反思能力,从而也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监控】
      教学监控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和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
【教师职业角色的意识形成】
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经历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其中,角色信念阶段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这时教师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正确的,并视其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教学监控】
      教学监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其教学监控能力往往也高。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教育、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善于计划、评价、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以达到既定的目标。教学水平低的教师则正好相反,他们的学科知识也许与高水平教师没有明显差别,但是他们关于教学和教学策略方面的知识却比较贫乏,不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表现出较低的教学监控能力。这说明,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具有(能动性  )、( 普遍性 )、( 有效性 )的特征。
【学习结果】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将学习结果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
二、相关知识

1、教师自我效能理论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  )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教师自身因素包括(价值观  )及( 自我概念 )等。
2、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答: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能力和高素质。
具体如下:
(1)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2)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3)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①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②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③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4)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教育机智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教育经验的升华,是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机智实质就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在教育工作中有机结合的表现,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和高超教育技能的概括,也是教师迅速地了解学生和机敏地影响学生的教育艺术。
3、布鲁纳——认知-发现、认知-结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明确提出的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人称作认知—发现论、认知—结构论。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因此,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是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主要依据
4、奥苏伯尔——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讲授者以定论的形式,把学习的内容传授给学习者。学习者“被动”接受,把学习的内容化为自身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能够提取出来或应用。发现学习是指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学生在内化之前,要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主动”发现,然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5、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刺激—反应学习】 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这类学习属于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6、我国学生的学习分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其中,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通过行为规范的学习而培养学生的品德,就可以使学生学会做人。
7、教学中遵守如下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认为教学中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布鲁纳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他的动机概念不包括强化,他强调的是内在动机而不是外在动机。他认为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这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都具有自我奖励的作用,因而其效应不是短暂的而是持久的。教师如果善于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便可激发他们的这些内在动机,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2)结构原则。为了使学习者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结构,教师必须采取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他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作表象是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图像表象是借助表象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符号表象是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为了促进学习,教师究竟选用哪一种呈现方式为好,则视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和学科性质而定。
(3)程序原则。布鲁纳认为,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它们对学习者来说,有难有易,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惟一的程序;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任何具体的程序总是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过去所学习的知识、智力发展的阶段、材料的性质及个别的差异等。
(4)强化原则。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还必须获得反馈,知道结果如何。因此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知道结果应恰好在学生评估自己作业的那个时刻。知道结果过早,易使学生慌乱,从而阻扰其探究活动的进行;知道结果太晚,易使学生失去受帮助的机会,甚至有可能接受不了正确的信息。
8、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分类有层次分类和结果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①信号学习。信号学习主要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这类学习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包括不随意反应和情绪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③连锁学习。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各种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这类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⑤辨别学习。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⑥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⑦规则学习。规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学习就是形成多个概念的连锁。⑧解决问题学习。解决问题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为了更好地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上述八类学习的基础上,加涅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是五种学习类型。①智慧技能。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它们是学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内容,包括基本的语言技能到高级的专业技能。智慧技能指向学习者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的信息。②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认知策略是在学习者应付环境事件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内部行为的控制,即对个体自身的认知活动的监控。④言语信息。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④动作技能。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⑤态度。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五类学习不存在等级关系,其顺序是随意排列的,它们是范畴各不相同的学习。
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人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可能更正确的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过程。而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并不简单地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地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
(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病例快查网

GMT+8, 2024-12-29 19:02 , Processed in 0.34292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