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快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9|回复: 0

三生万物:人格系统是心理内在的耗散结构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2-21 12: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的心理奇妙之处在于,决定我们要走的方向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
人格是个体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型,格是结构、格局之意。
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由“你—我”的关系决定的社会属性,由“人—地球”的基本关系所决定的自然属性,由“我该如何和异性相处”的两性关系决定的生存发展属性。这三种属性关系相互纠缠耦合,形成整体的社会关系能量场,人格是社会关系能量场中的人格。
人格从儿童时期养成定型,中国俗语中有“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之说。


人的心理奇妙之处在于,决定我们要走的方向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

我们对待客观事实的态度和看法是我们行动的基础,也是我们人格构建的基石,因为观点指导行动。

现实的结构对我们行动所起的作用是多么的微小,现实给予的效果,往往是经过了人的整体人格的重整。

如果在大众心理普及的环境中出现了理性常识,这并不意味着环境本身决定了大众心理或理性常识,而是这两者都代表了当时环境自发的观点。通常,只有当错误的观点成了强弩之末,理性常识才会崭露头角。

态度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人类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恰恰相反,它们总是在不断的斗争和对抗之中发展变化着。
社会情感的强弱是儿童能否获得正常成长的关键性因素。
儿童逐渐地失去信心,取而代之的是气馁的情绪。他们回避有意义的行动和任务,拒绝脚踏实地地追逐成功,而是寻求自由自在之道和成功的捷径。他们抛弃了社会所认可的道路,而是选择某种优越感以补偿他的缺陷感的途径。对于这些丧失信心的儿童来说,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最快捷地满足心理上对成功的渴望。毕竟,甩开社会和道德的责任会给他们一种毫不费力的征服感,这比起走社会所认可的大道要轻松得多。然而选择捷径的人恰恰暴露了他们内心的怯懦,不管他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得多么勇敢无畏。这种人只肯做十拿九稳的事情,再借着轻而易举的成功来炫耀自己的优越感。
如果一个孩子无法摆脱依赖某种东西的心理,那么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孩子肯定会有焦虑和依赖等负面情绪。
研究对象并不理解他自己的行为表现,所以,他无法隐藏真正的自我。
一个人的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动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
即使个体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未曾意识到的、有目的的追求。
第一个问题涉及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问题会具体表现为某一特定任务,即结交朋友和与人相处。
第二个基本问题涉及个体如何度过他的一生,也就是说,他想在社会分工劳动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职业成就的取得并不取决于我们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是与客观现实关系密切。
第三个基本问题产生于人类分为两种性别的事实。
个体的生活目标具有决定意义。它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方式,并反映在这个人的行动上。
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积极向上、指向生活中有建设性的一面,那么,我们就会在这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发现这一积极的印记,发现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有着建设性的一面。个体也会因此感受到幸福,并从他有建设性意义的活动中感受到一种价值和力量。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指向生活中消极的一面,那么,个体就无力解决这些根本问题,自然也就不能体会到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无论是谁脱离了与其同伴的社会接触,他的一生就注定要失败。
个体心理学有充足的理由把对于社会有益的事情视为是“正确的”。同理,偏离社会的标准和要求就不是“正确的”,并必然会与客观的法律和现实的客观必要性发生冲突。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是否具有社会情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理解力,是否追求对社会普遍有益的目标。然后,我们只需要找到他努力方式的节奏,发现他的自卑感的程度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强度。所有这些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就形成一个不可分裂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顽固且不可分割的,除非这个统一体被发现有缺陷,随后,新的统一体才可能重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病例快查网

GMT+8, 2025-4-6 05:48 , Processed in 0.0716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